《Ceci茜茜姐妹》2018年5月刊
在针对亚文化的研究中,时装表现为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借由各种各样的文化符号将青年的态度投放在穿着上。二战后的西方世界,不断喷薄而发的青年运动催生着新的音乐形式;同时,新音乐是青年与世界沟通和碰撞的载体,它的力量也传递到青年的消费市场,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看待社会变化的视角。
上个世纪70年代,在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开始学术生涯的 Angela McRobbie 发现,CCCS 对青年亚文化的研究缺少了女性角度立场,于是从自身课题出发,将“女性”——这个某种意义上的亚文化群体——带入青年文化研究之中。“音乐常用来被当作亚文化活动的背景”在她的著作《女性主义与青年文化》(Feminism and Youth Culture: From 'Jackie' to 'Just Seventeen') 中流露而出。
然而,女性学者将“女性”带入文化研究领域并不意味着性别平权有了什么显著的进步。从服装趋势上将,或许反倒正中美国时装史研究学者 Anne Hollander 的观点:“在时装发展史上,男性服装实质上比女性服装更具有先锋性,更倾向于引导风向,为人们的审美品味设立一个标准,而女性时装不过是它的一个反映。”这种观点在近期的网络电视节目效应上得到了验证:从去年夏天的嘻哈节目,到今年春天的街舞节目,原本略显“小众”的表演方式走入主流世界。节目中占据半数以上的男性表演者吸引了大量的女性观众,也影响了她们的生活方式(欣赏的音乐种类)和穿衣方式。走到任何一个年轻人聚集的街道,这种趋势是肉眼可见的。
当然,音乐与时尚的关联并非从几档综艺节目产生,一直以来,这两者都是相互陪衬、互相影响、共存而生的。回顾历史,那些时尚与音乐相互碰撞的火花,引起了多次服装史上重要的革命,如何做一个不那么 Feminine 的女孩,是女性生活中一直存在的命题。
从 60 年代到 70 年代,如诗如歌的嬉皮年代
说起穿着破烂的喇叭裤、不合身的西装、随意裹在身上的布裙;或者风靡全球的披头士乐队、杰斐逊飞机乐队、感恩而死乐队、滚石乐队,叛逆之下,唱出“爱与和平”的“垮掉的一代”总有一些浪漫主义情怀。
正是在60年代,为自由主义高歌的民谣歌手 Joan Baez 和同样才华横溢且志趣相投的 Bob Dylan 相恋。戴着黑框大眼镜、穿着碎花裙和夹脚凉鞋的 Joan 和穿着旧皮衣、切尔西短靴的Bob 是那个年代的青年偶像。在如今每年夏天数不清的音乐节上,有数不清的“波西米亚风”打扮的女孩子出现在现场。穿出自由自在的嬉皮士气息,有这么几个元素需要把握:
首先,是“农民”裙。光泽感要低,还要带一些手工的粗糙感。除了体现出“乡村女孩”随性 Hermes 的开衩长裙和 J.W Anderson 的低腰线拼接款长衫外, Tory Burch 的粗线流苏编织罩衫和相对精致些的 Paul&Joe 刺绣长裙同样很符合 60 年代的设定。嬉皮士不会在意裙角是不是沾上了泥土,能舒服地行走才重要。
做嬉皮女孩的第二个重要元素——碎花。在年复一年的流行趋势调查中,波西米亚风的碎花总能榜上有名,单从 2018 春夏的秀场上就能发现不少的碎花单品。不仅人尽皆知的牌子 Louis Vuitton、Miu Miu 推出新款碎花裙; Anna Sui 更是在秀场上采用男女模特搭配的方式走秀,可以说是给出了嬉皮 couple 的完美穿搭示范;Leonard Paris、Saloni、Johanna Oriz、Giambattista Valli、Stella McCartney 等品牌的碎花单品也十分值得入手。
要是再加一个风靡60-70年代的流行元素,流苏当之无愧被提名。嬉皮士们是不怕繁复的,他们往往热爱造型夸张、色彩艳丽的首饰,这样能够看上去才更显眼且特立独行。穿满珠子的手链、项链、彩色编织手袋以及分散在裙角、衣边的流苏,共同构成了我们对嬉皮士年代的印象。
H&M 的波希米亚长裙不仅在每个夏天布满卖场,更是延续到了秀场,粉色的流苏半身长裙让平价品牌有个高级感;Moncler Gamme Rouge 和 Calvin Klein 205W39NYC 流苏裙却不只是60 年代的桀骜不驯,还多了有一些20年代的风华绝代之感。
70 年代,朋克文化引领美学革命
20世纪下半叶的流行趋势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密不可分。战后,一方面是形成主流New Look廓形让女性回归传统柔美;另一方面,走入工作场合的工人阶级女孩同主张爱德华时期时髦造型的 Teddy Boys 一起掀起了青年工人阶级文化。这些穿西装的女孩被称为 Teddy Girls 或者Judies。斯图亚特· 霍尔( Stuart Hall ) 认为,在50、60年代的亚文化概念中,流行文化是与霸权对抗的舞台,处于劣势的工人阶级借由新的音乐形式与主流文化对抗,Teds 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70 年代的摇滚和朋克由此发展而来。生活在不同年代的年轻人有着鲜明的历史巧合,他们通过各种反主流方式进行自我表达,发展成具有攻击性、破坏性和放荡不羁,甚至是走投无路的无政府主义,形成特定时代的文化景观。可以说,70 年代朋克们对事物的态度和反美学的风格,引导了一场美学革命,一场时尚或反时尚的革命。
当然,谈到朋克服装,不可不提被称作“朋克之母”的维维安·韦斯特伍德( Vivienne Westwood )。在其他设计师还没有意识到朋克的力量时,韦斯特伍德已经成为了英伦朋克文化的旗手。正是由于她抓住了时代的机遇,成就了她现在的荣誉。韦斯特伍德通过白己的店铺贩卖坡跟鞋,印有挑衅口号的 T 恤,用刀片、自行车链条作配饰的皮衣、渔网装等,引得无数摇滚明星慕名前来。直至今日,薇薇安女士依旧是斗士,不仅自己保持着独一无二的特立造型,同名品牌从来也是看点多多。
对于朋克少女来说,皮衣是不可缺少的单品,A 字裙搭配皮衣则是亚洲女性不会出错的穿搭方向。Jeremy Scott 和 Dsquared2 给出的都是皮夹克搭配皮质 A 字裙的方案,以柔和仙女裙出名的 Zuhair Murad 这一季在轻盈透视连衣裙外加了一件带有流苏和铆钉的金色皮夹克,增强了硬核程度。要是觉得单色皮衣有点无聊的话,可以选择拼接款或者涂鸦款,各种彩色涂鸦的联名款皮衣也是让收藏者们竞相入囊;要是穿着者自带绘画技能,能给自己手绘一件就更酷了。
70 年代也是一个特殊材质层出不穷的年代,如今大热的金属、PVC 在当时就已经被用在时装设计上了。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倒是不必非从古着里搜寻年代痕迹,当代的设计师们对这些光泽材料同样充满爱意。不仅 Burberry 有雨衣,Marc Jacobs 也有秀款雨衣,配上民族风格的廓形,别有新意;Tibi 制作了塑料感的腰封,让西装不再沉闷。Mira Mikati 和Kwaidan Edition 的彩色漆皮单品更是让人一眼之下,就想象出朋克歌手在舞台上穿着它们的样子。
80 年代,从夜店Disco 到天桥前卫指标
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l )曾说:“在未来,每个人都能成名15分钟。” 80 年代恰恰是巨星的年代,伴随着约翰·屈伏塔( John Travolta )的舞蹈表演与比基斯乐队( Bee Gees )强劲的节奏音乐,迪斯科式的令人振奋的动感偶像们真正将这种物质风潮推向巅峰。说到代表了80 年代的迪斯科文化,不能不提的就是 70 年代末曼哈顿的 Studio 54,这家开业于 1977 年的传奇夜店尽管只存在了 33 个月,却给未来大放异彩的 Tom Ford、Marc Jacobs 带来巨大的灵感和深远的影响。垫肩西装、亮片紧身衣,Tom Ford 的性感从来就没离开过从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的迪厅时光;2018 年春夏的 Marc Jacobs 更是将夜店养成的任性创造力发挥地淋漓尽致,当代的 Paul Poiret 非他莫属。
当现实社会出现一些一时间难以调和的问题的时候,回到历史中去成为一条出路。当时装界内外、音乐圈内外,以及社会局势都不是十分稳定的时候,时装创造者们选择从过去的灿烂遗产中讨论当下。Donatella Versace 重现品牌经典秀场,向 80 年代的哥哥缅怀致敬;Altuzarra 和 Oscar de la Renta 纷纷推出算得上是 80 年代迪厅必备服装的亮片吊带裙,力图再现那些性感至极的时光;Miu Miu 也举办了以 Disco 为主题的派对,霓虹灯下梦幻至极。
作为时尚史中最为特殊化的多元年代,80 年代拥有着丰富的文化特征和偶像代表。流行乐天后麦当娜( Madonna )的出现,不但继承了后朋克的叛逆灵魂,更是以夸张华丽的表演服装挑战世人的观念,乃至带动起了 80 年代女性主义的兴起。随之而来穿着 Power Suit 的工作女性也走入了时代的舞台。当迪厅文化繁荣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社会日常生活的一种体现。不难想象,那个时期的职场女性,会在下班后稍加打扮去迪厅夜店放松自己。穿着金色西装外套和亮片半裙的 Molly Goddard 女孩和吹高发髻、穿套装和蕾丝袜的 Wolk Morais 模特或许是这个群体的再现:以无拘无束的态度,大胆活出自我。
90 年代,嘻哈风潮狂卷而来
任何的流行风潮都不是短间出现的,90 年代达到高峰的嘻哈文化其实在 70 年代纽约布朗克斯区就已出现。宽松的卫衣和运动裤能够让街舞舞者自在地活动,也满足了涂鸦艺术家们对耐穿衣服的要求和必要时遮挡脸部的需求。从美国东岸到西岸,又在 Vivienne Westwood 和当时的丈夫、性手枪乐队经理人 Malcolm McLaren 以及 The Clash 乐队影响下漂洋过海到英国,嘻哈风在 80 年代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商业成功。到了 90 年代,嘻哈服饰一跃成为时尚的代名词。
Hip-Hop 文化圈中,成员穿着代表性的 Adidas 运动服、贝壳头运动鞋、Kangol 帽子,戴着超大的黄金首饰。即使到了今天,时尚品牌依旧十分热衷于与运动品牌合作,例如 2018 年春夏秀场上将美式街头意味浓重的 Alexander Wang,Rihanna 持续与 Puma 合作推出 Fenty X Puma,球鞋火到脱销。
在整个 80 年代和 90 年代初时期,运动鞋、Snapbacks 和宽松的衣服也是女孩子们穿衣的主流。当 90 年代大门拉开的时候,也有了更多年轻的 Hip-Hop 风潮。明快的颜色、野性的图案和富有想象力的创意开始出现。这股性别模糊的穿着方式如今依旧是时尚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品牌将男装女装线合并,也有越来越多的女性愿意买男装来穿,早些年只是少数男性群体的街头文化走入了主流,也走入了女性的衣橱。
音乐形式是亚文化的体现,那时装则是相对应的文化产业链的组成部分,加之大众媒介对亚文化及其附加品的宣传与扩大,“资本” 形成。乐观一点说,当传统老牌把眼光放在青年、让亚文化成为主流文化的时候,这可能不单单是文化资本的胜利,而是世界变化的体现,小众的音乐和小众的服装变成了这个时代人们的主流穿着,这便是文化的一种民主进程了。Sarah Thornton 在布尔迪厄( Pierre Bourdieu )“文化资本”( Cultural Capital )的基础上提出“亚文化资本”( Subcultural Capital ),在她看来,“当“颓废” 和 “玩酷” 成为一种被时下青年所推崇的 “亚文化资本” 时,会催生出一系列与“颓废”和“玩酷”相关联的文化产业链”。
音乐形式是亚文化的体现,那时装则是相对应的文化产业链的组成部分,加之大众媒介对亚文化及其附加品的宣传与扩大,“资本”形成。乐观一点说,当传统老牌把眼光放在青年、让亚文化成为主流文化的时候,这可能不单单是文化资本的胜利,而是世界变化的体现,小众的音乐和小众的服装变成了这个时代人们的主流穿着,这便是文化的一种民主进程了。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所谓的 “亚文化” 却不再是那一小部分没什么钱却个性十足的、从历史中走来的青年群体的专属品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消费亚文化商品从而获得对其文化的归属感。但这种归属感的真实程度有几何呢?英国时装记者 Nazanin Shahnavaz 在一篇关于卫衣的撰文表明了她面对这种不确定性的态度:“实在难以想象,花500镑去买件卫衣的人,能体味出这一件衣服背后的叛逆和无畏的精神。” 20 世纪后半叶的亚文化如今已成为千禧一代的主流追求,对于这一现象和变化,你怎么看?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