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Yun.Xing

Xander Zhou|拟像时代,我们该如何认出彼此?

已更新:2022年10月18日



诗人 Frank O’Hara 在代表作《致危机关头的电影业》(To the Film Industry in Crisis)中写道:「在危急关头 / 我们总要一次又一次地决定 / 我们究竟要爱谁。」在充满不确定的时局,我们也或自主或被动地一次次决定,自己究竟要过怎样的生活、爱怎样的生活。


那极度趋近真实面孔的面具和惟妙惟肖的髭髯似乎都在暗示着,这是对真实生活场景的还原。但周翔宇说,事实并非如表象一般。


以下是这位设计师的自述。


我把这个系列命名为「TECH NO」。这倒不是因为我是个反对高科技的人,相反地,我其实很喜欢看相关的新闻、书籍和视频节目,也从中得到过很多启发。但如今的社会环境让人难免被不安和焦虑包围,在这种时候,我希望大家能从过度科技化或者过度虚拟化的生活中抽身而出,于是选择了这个口号式的表达。


有朋友说,这个系列构建的场景比前几季更接近真实世界 —— 这话没错。它的设定的确是基于现实的,但你还是会看到一种陌生感。它是一个看似现实的世界,但是这个世界和我们目前所处的现实又没什么关系。或者说,这是平行存在的另一个时空。


想想看,如果你在此刻的街头,见到一群戴着礼帽、穿着西装、手里还拿着一张报纸,以 45 度角阅读的男人,会不会觉得太可怕了?


Xander Zhou 2022 AW & Pre 2023「TECH NO」系列



一直以来,我努力创造的(都)是一个我想象中的世界,说是一个空间,一个环境也行。总之,我是在这里面改变人物设定和故事情节。很多时候,这个世界里发生的事情和外界没有直接关系,它可能来自于我情绪的变化,也可能和我改变了看待世界的方式有关。


从上一季开始,我就已经把春夏和早秋系列合并发布了。现在的时装体系,包括发布日程都处于重建的阶段。我也相信,未来会出现更多、更个人化的创作。对于我来说,这个合并了 2022 年秋冬与 2023 年早春的「TECH NO」系列,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我对当下信息过于繁冗、又过于同质化的一种反应。


Xander Zhou 2022 AW & Pre 2023「TECH NO」系列



其实,我不太喜欢制造前所未有的东西,但很喜欢尝试从未有过的组合 —— 把大家司空见惯的元素重新排列,就会产生似曾相识但又陌生的感觉。「做一些经典的东西」是这个系列的出发点,大量的西服套装和工装就是体现之一。在我看来,这些「制服化」的衣服并不属于某种特定的职业,而代表着「归属感」。我想表达的是那种「你属于这一群人,但是你没有被限制,而你也不想被框定住」的微妙感觉。我自己是这种个性的人,我觉得我身边的朋友、喜欢 Xander Zhou 的人也是这样。


回顾起来,我借时装所创造的形象,要么是和我自己本身很接近的,要么就是我自己完全不会成为的,很少有中间地带。我本身常常戴棒球帽,以前一直觉得礼帽不太像我会做的东西。但这次把它和天线、西装组合起来,产生的效果还蛮有意思的。这些角色处于同一个空间之中,但是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同的着装和元素组合又让他们在相似性之下保持了自己的独特。


Xander Zhou 2022 AW & Pre 2023「TECH NO」系列



关于「天线」的用意,是这样的:大家都知道,在没有网络的地方,人们往往需要通过天线或无线电向外界发射信号。于是我就联想到,其实人和人之间本来就有更加自然的传递信息的方式 —— 语言也好、肢体语言也好,或者所谓的心灵感应也好 —— 总之,人和自然、和宇宙之间是有一些自发的沟通方式的。所以,我用了天线去抽象地表达这种感觉。在我看来,天线就是人和人之间的触角,无需语言即可互通心意,就像阿凡达之间用头发沟通一样。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Xander Zhou 其实有一个衍生的实验系列,叫做Prototype(原型)。那几套仿佛行走的「工具包」的造型就属于 Prototype。在做这些实验性「样品」的时候,无论是从材质上,还是在工艺上,我都会最大化地发挥想象力。但这些样品不会马上投入生产,而是在下一季以一个新的形式出现,延展成为真正的商品。


这种创作方式这和我一直以来的创作理念有关。就像不同国家、不同电源、不同电器之间需要「转接插头」一样,Xander Zhou 多元宇宙中的故事线也是借由这些「转接插头」式的设计元素延展的。举例来说,刚刚提到的「工具包」工装套装,还有秀场上那机械感的长靴,就来源于上一季「CHAMELEOBIONIC」中大量出现的面具。某种程度上,新系列中可拆解、重组的两件式学院派夹克和垫肩衬衫也是(上一季)机械面具那种结构感的另一种表现。


Xander Zhou 2022 AW & Pre 2023「TECH NO」系列



总之,「TECH NO」表达出了我近期想表达的一切。关于现实困境、关于安全感、关于应该如何面对无常的生活。我应该算是乐观主义者,但现在的焦虑确实比过去多了一些。疫情之后,我觉得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对于这个世界有了很多新的思考,也一定因此开始发生改变。


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自我调节和转化。如何在状态不够好的时候保持乐观?或者说,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并把正向的影响带给其他人?这很重要。要是 5 年前我说「关注精神状态是刚需」之类的话,可能会被人认为很自大;可如今,这些有点「鸡汤」式的不够具体的话,却很容易引发共鸣。当我和周围的人谈起这种感受的时候,甚至不需要把句子说完整,大家就知道彼此的意思。


「TECH NO」系列视觉大片,摄影:李茶



当然,这与从事的行业、生活的圈子、接触的人和事、所受的教育之间的相似和共通性有一定的关联。


最近,我把家和公司都重新布置了一番。不仅为自己,也希望为同事创造一个「相对世外桃源」的工作环境。这其实和我做这个系列的设定也比较一致。无论是工作和生活的环境,还是衣服,我都希望能有一个保护层,把不想接收的信息屏蔽掉,然后让自己待在一个比较舒服的状态里。


说起来,我和很多朋友已经半年没见面了,这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有点沮丧。所以,就像我在报纸头条上写的那样,希望「TECH NO」系列能够动员大家离开虚拟世界,和自己喜欢的人回到自己喜欢的生活之中,在现实里多聚一聚。



10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