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Yun.Xing

溯源、归档、颁奖,我们为何不能放弃做书?



首届卷宗书店溯源奖的颁奖典礼开始前,艺术家梁绍基与策展人、安徽大学副教授左靖聊起了 20 世纪 80 年代的「文化热」。梁绍基说:「我看到展厅中的出版物,一下子就想到 80 年代大家一摞一摞地买书、如饥似渴地读书。」彼时的新华书店门口,常常排着一两公里的长队,只求新书一出、先睹为快。


这位艺术家在后续接受《T》中文版编辑部采访时说,他从 1989 年开始创作的「自然系列」中,对东方自然观、老庄「道法自然」和生命哲学的认知,对西方哲学、逻辑学、现象学、生命意志的认知 …… 无不渗透着那场读书潮的烙印。在那个文化复苏的年代,史学、美学、宗教、科普、工具书、文学丛书一一再版,《走向未来》系列丛书(1984~1988)、尼采的著作、贡布里希的艺术论集、李泽厚的《美的历程》(1981)更是风靡一时。


当被问及对书籍的早期记忆,左靖同样提到了占据自己半张床的《走向未来》,以及《现代西方学术文库》(1986)。即便中学时的他还看不懂萨特、弗洛伊德、海德格尔等西方哲学家的著作,但对书的痴迷却不减分毫。左靖在大学时曾以分期付款的方式买下了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二十五史》(1986):「现在想起来,真是不可思议。」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岁末,卷宗书店与 Prada 合作的首届卷宗书店溯源奖颁奖礼于 12 月 16 日在上海 Prada 荣宅举办。现场尽是爱书之人。栩栩华生全媒体集团总编辑、栩栩华生与友谊万岁创始人冯楚轩谈起书对自己的重要性。他说,小学时老师就反复告诉他,读书会带来「三性」—— 韧性、记性、悟性。这几个词贯穿了他多年的编辑与出版生涯。他说:「栩栩华生和友谊万岁在过去 7 年中一直在做印刷,无论是杂志还是报纸。同样的,栩栩华生也希望能在图书领域有所作为,并鼓励更多的人投入印刷与出版事业。」


首届卷宗书店溯源奖,嘉宾翻阅现场展示的提名作品


冯楚轩补充道,这是团队在完全没有任何海外版权的背景下,谨慎推出的一个小规模奖项。而这样一个完全本土化的奖项,又是敢于面向全球范围的。它跨越了多种语言,是一个在出版和知识生产领域遵循了「溯源工作方法」的研究型项目。说到溯源的精神意涵,卷宗书店编辑部解释,「溯源」,可以理解为「归档」(archive),意喻了调研、甄别、思辨、审读等流程与责任,这不仅对出版工作者十分重要,对学者、实践者乃至每个人都有意义。


关于「溯源」二字,爱书之人亦各有感悟。梁绍基说:「万卷归宗,宗者,文化始源,生命始源,理想,神性之光。」左靖则引用宋代大儒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清新自然又略带禅机的小诗,就谈到了『溯源』的意义,这也是我对溯源奖的期待。」


首届卷宗书店溯源奖的时间评选范围划定为 2020 年 10 月至 2022 年 10 月,评选对象为全球范围内的优秀研究出版物,及其创作者和出版机构,领域涵盖建筑、设计、艺术、摄影、自然博物与景观园艺。这些出版物通常以档案研究或定性研究为主要方法,或是对经典话题、当前危机有创新观点,具有公众可达性和可读性。学术出版、艺术出版、机构出版与独立出版都被纳入评选范围。在时间维度上,卷宗书店溯源奖的评选标准兼容历史与当代的视角;在议题范围上,溯源奖既鼓励长期与深入的研究项目,也倡导跨领域、跨文化的作品。


终审评审团成员集合了 6 位在建筑、艺术、可持续行业的顶尖学者和实践者,他们分别是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Zürich)建筑系主任 Philip Ursprung、罗马国立 21 世纪艺术博物馆(Museo nazionale delle arti del XXI secolo)首席设计策展人 Domitilla Dardi、瑞士「女性写建筑」(Women Writing Architecture)数据库专家 Helen Thomas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院长李翔宁、知名艺术家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徐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侯深。


没能来到现场的徐冰首先通过视频分享了自己作为溯源奖评审的感受。人们常常讨论实体书式微的话题,但在他看来,书打开了自己的思维维度和眼界维度。而在某种程度上纸张被触屏取代了的今天,纸媒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他说:「书不仅给我们提供文字信息,更像一个艺术作品,综合了设计和媒材的选择。书店也和过去不一样了,成了一个非常综合的文化中心。」通过 Zoom 连线参与颁奖典礼的 Philip Ursprung 同样表示,他近年来在高校中发现,书不仅没有死亡,反倒是难以置信的充满生机。学生们有着强烈的阅读和写书的欲望。


在 2022 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纸质书尤显珍贵。颁奖典礼当天,同济大学的李翔宁教授同时面临两个活动的邀约,一番考虑过后,作为终审评审团成员的他选择来到荣宅。他与大家分享起前不久在威尼斯双年展参与论坛的经历:40 多个人的论坛上,任何一位都可以随时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他说,今日的颁奖典礼让他想起了那日的论坛:「虽然我们戴着口罩,但是我们愿意进行面对面的接触;虽然网络非常强大,但是我们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爱书之人。」


最佳艺术出版物

赵与林(Chow and Lin,赵峰与林惠义)的作品《贫困线》


随后,颁奖典礼正式开始。最佳建筑出版物、最佳艺术出版物、最佳可持续主题出版物,以及 4 个单项奖 —— 年度作者、年度出版机构、年度展览项目和溯源青年奖依次揭晓。


第一个揭晓的是最佳建筑出版物。该奖项最终由《理解新陈代谢派:日本的人工之地 1954 至 2202 年》(Digesting Metabolism: Artificial Land in Japan 1954–2202,2022)获得。该书作者、建筑师 Casey Mack 从美国纽约远程连线发表了获奖感言。最佳艺术出版物花落艺术家双人组赵与林(Chow and Lin,赵峰与林惠义)长达 10 年的调研创作《贫困线》(The Poverty Line,2021)。最佳可持续主题出版物则颁发给收录了我国真菌学奠基者臧穆先生在喜马拉雅地区的野外科考日记集的《山川纪行》(2021),以及由葡萄牙的建筑师和摄影师记录的经济危机中自给自足生动故事的《城市败犬笔记:波尔图的农业存续》(Notes from the Underdog:Agriculture for Subsistence in Porto,2021)


继而依次颁发的是 4 项单项奖。


年度作者由西班牙建筑师、学者 Josep Lluís Mateo 荣获。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这位建筑设计师和建筑评论家就被认为是欧洲建筑批评界最关键、独立的声音之一。同时,从业至今他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与创造力投入写作、教学工作与建筑创作中。这次,他带来的作品是 2021 年 4 月出版的最新英文版文集《脚印》(Footprints)。年度出版机构的荣誉最终授予中国的OCAT研究中心(OCAT Institute)和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专业艺术书店及出版发行机构 Perimeter Editions,以表彰他们在机构出版与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年度展览项目由大南坡计划获得。该项目以河南修武县大南坡村为基地,是一个涵盖了美学实践、自然教育、社会美育、地方营造、建筑活化、景观设计、展览时间、产品与空间创新等各种活跃动能的联合体。项目的总策划和总顾问左靖来到现场领奖。


「年度作者」奖项得主

Josep Lluís Mateo 的作品《脚印》


冯楚轩说,为了鼓励更多中国建筑设计艺术领域的同行们,组委会特别设立了溯源青年奖,希望每届都能至少协助两位从业者投身图书出版领域。首届溯源青年奖由 Ori.Studio 和 Burning Archive 获得,这两个出版团体均由两位青年设计师组成。


在后续的采访中,成立于 2021 年的视觉研究设计小组 Burning Archive 的两位成员张心怡和温雅媛表示,溯源奖是她们这两年来唯一参加过的、正式的、有关书籍的线下活动,也是在这个节点激励出版从业者继续走下去的推动力。实际上,视觉设计师在某些情境下总会被称为「美工」,或者被认为只可以负责形式上的变化,这种对职业的固化看法是 Burning Archive 想去质疑的方向。经历了近 3 年的特殊环境,她们希望青年可以提出更有价值的声音;而作为设计师,她们也在不断从自己的角度思考,写作与创作结合之上,视觉可以达到怎样的效果。


首届卷宗书店溯源奖的现场讨论环节


稍事休息过后,溯源实践者论坛开始。在卷宗书店的邀请下,OCAT 研究中心学术总监、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范白丁,策展人、安徽大学副教授左靖,Burning Archive 发起人张心怡和艺术家双人组合赵与林的成员之一林惠义加入讨论。


4 位「做书人」先分享了各自的做书经历,随后话题转向「做编辑」这件事。拥有着丰富做书和做杂志经验的左靖说:「对我来说,做书其实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作为一位常年的从事艺术实践和乡村工作的「老编辑」,因为其从小对书的情结而养成了出版的「习惯」,并将之纳进了自己的工作体系。他在后续的采访中补充道:「出版是我们城乡工作的『应有之义』,它会为地方发声,为我们的行动留痕。」是的,实体的书,便是历史的痕迹,正如赵与林所说,「书籍是可以触摸的。你可以翻阅书页,仔细阅读作品,看到展览中被忽视的细节。」展览总归有展期限制,而书可以永恒存留。


由于《贫困线》项目及后续的书籍出版,摄影师赵峰、经济学者林惠义已被公众认作「艺术家」。如今,这对艺术家组合已然在进行下一个艺术项目的书籍出版工作。他们谦逊地将一本书籍的完成看作「团队努力的巨大成果」:「正是编辑、出版商、书籍设计者、印刷商、赞助商等各方之间保持了专业性、信任和开放性,一本书才有了面世的可能。我们非常感谢合作伙伴们对我们工作的奉献和信任。」


窗外飘起了雨,树影摇曳,分外动人。荣宅中书香弥漫,观点与敬意交融。



4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